(资料图片)

“搭子”式的新型社交关系最近逐渐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所谓“搭子”关系,是指因某些特定的兴趣爱好、共同需求,或者只是单纯的“作个伴儿”而形成的社交关系。万物皆可搭,也许只是因为一个人吃饭孤单或想要吃双人套餐而结成的“饭搭子”,也可以从旅游到游戏,或者考研相约去图书馆,互相鼓励监督……在不同的场合中,年轻人们找到不同的“搭子”,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喜悦与快乐。

开始于对某种活动的共同参与,止于合作的结束,“搭子”关系的维持并不需要费尽心思。传播学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作剥洋葱,“搭子”式社交则在剥洋葱中保持着心照不宣的礼貌——并不需要剥开彼此的内心,还可以就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毫不费力的快乐。正如“搭”这个字一样,相互触碰却又不会过于亲密。

《新周刊》的一名作者发表名为《没开玩笑,搭子越多的人越孤独》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表示,“搭子”式社交是人际关系中最疏远的一种,可能会产生过度逃避性行为。有些网友也认为,“搭子关系”是情感能力的降级,然而,如果因为“搭子”并没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就归为冷漠疏离,那么普通同事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成了自我封闭的表现吗?

那么,为什么“搭子”会如此在年轻人的社交生活受欢迎呢?就我们个人而言,“搭子”关系是不需要特意维持的实用性友谊,我们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收获一起追求共同爱好的朋友。并且,作为互相的“搭子”,人与人之间可以既兴趣相投又不会过于冒犯,彼此之间享受着互相支持与认同,也心照不宣地为对方保留隐私与自由的边界。

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说,“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像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在某一核心中抱团,但对团外的人们疏离与冷漠。”在当代年轻人的原子化工作生活中,这样一种没有被挑明的默契满足了我们的浅层亲密需求,简化了人际关系的社交程序,减小了交往的成本,也满足了自己倾诉、陪伴的欲望。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当今的社会早已脱离了几十年前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不再长时间留在同一个地方居住生活,也很难建立小范围长期的交往和融合。这样转变形成的流动社会中,陌生人或一面之交占据了生活的大多数,我们不再追求多段长期稳定深入的关系,转而在多元和复杂的个体之间寻找彼此相似的交集,在陌生人与好友这两种关系间的空白处建立起“搭子”这样彼此亲近但仍保留距离感的新型社交关系。由共同诉求作为引子,让我们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下拥有情感共振的权利。

快节奏生活下,年轻人往往疲于用心发展和维持多段亲密关系,在并不充裕的个人时间中,“搭子”是我们对抗孤独、与人建立联结的情感交流方式,是我们不断探索社会交往与自我空间边界的产物,是年轻人既亲近又自由的实用性友谊,毕竟,彼时彼刻,我们实实在在地互相需要着,真真切切地互相陪伴着。(高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