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竹县的档案查询已悄然发生变化——在以前,查全一次档不仅需要居民线下多次跑腿,还要与厚重繁杂的纸质档案册打交道。但如今,竹城的档案馆已完成信息化、网络化查询的革新,流程和效率发生了彻底改变。
(资料图片)
成绩背后,离不开“兰台人”(兰台:泛指古代保管档案的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变,档案工作者也被称为“兰台人”)的默默奉献和辛苦付出,魏竹容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大竹县档案数据处理中心主任,近些年,魏竹容深入参与了大竹县传统档案到数字档案管理的转型升级和大竹县档案陈列馆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打造。靠着一步一个脚印干出的实绩,魏竹容先后被评为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四川省档案工匠、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大竹县第四届“十大女杰”。
今年,魏竹容获评达州市“巴渠工匠”,而对于“工匠精神”这个词,她说,每位“兰台人”都不陌生。
从“门外汉”拼成业务骨干
作为大竹县档案馆的业务骨干,魏竹容却并非档案管理相关专业出身,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麻纺厂做加工。当时,大竹苎麻产业正朝气蓬勃,魏竹容并没有安于现状,1992年,她在电视上看到微机操作,就报名参加相关培训,并凭着新技术成为了政府部门的临时打字员。
为了在新领域里站稳脚跟,魏竹容曾花“大力气”苦练技术。“要打的文件多,有些时候我可能一天都不会站起来几次。”魏竹容回忆,那时她也很“拼”,早上7点多上班,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是她那两年的工作常态。
凭着这股“拼”劲,魏竹容很快成为了政府部门里“小有名气”的打字能手,不仅速度快,还能帮忙修改稿件。“工作虽忙,但也得到了认可,有学校还专门请我示范讲课。”魏竹容说,经过多年的磨砺和努力,她被调入档案馆(局)。
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是难以预料的,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魏竹容又一次面临职业抉择,是安于当下,继续做经验丰富的“打字员”,还是从头开始学习新业务?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魏竹容的选择是积极向上、踊跃攀登。
“当时,信息化、网络化热潮正涌动,我就想一边学习档案相关专业知识,一边学习网络编程等新知识。”魏竹容说,因学历不高,她的英语基础很差,为了突破语言障碍,她想尽办法逐字逐句查阅翻译。靠着此前练出的“拼”劲,魏竹容先后考取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师资格和档案专业副研究馆员资格,逐步“炼”成了业务骨干,并被委任为单位档案信息技术股负责人,还为大竹县政协、县档案局等省内外多家单位设计、建立网站。
创新“服务” 让档案“活”起来
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是身边的同事朋友对魏竹容的一致印象,而大竹县档案馆的信息化革新,就融入了魏竹容一次次小小的头脑风暴……
“当年要查档案都是靠人工,很费时间。记得有次有位乡镇的居民说,他坐了好几个小时的车,然后在档案馆翻阅目录找了两天,才找出需要的档案。”魏竹容说。这些经历,让魏竹容在心中默默许下了“参与建设大竹县数字档案馆”的职业理想。
2017年,随着大竹县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推进,魏竹容迎来了她“大展身手”的机会。近几年来,她组织完成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计百万余件,占馆藏总量的96%,实现了电子文件在线归档。2020年,魏竹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大竹县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建成了全县档案数据中心,打通了档案馆、室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基层档案室和群众可通过党政网,直接本地查阅已进馆档案,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一站式”政务服务,做好了后台档案数据的支撑和运行。为解决群众就近就地查档,魏竹容还提出了档案自助查阅服务终端的设计思路,重点解决档案信息本身与利用者身份无法关联问题,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有人认为,档案就是躺在档案馆里“睡觉”,但在魏竹容看来,让档案“沉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存,它更应该“活起来”,更好地资政育人、服务民生。
为此,近年来,魏竹容不仅策划筹办了《共和国的脚步》——《人民日报》国庆版专题展览,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大竹县档案陈列馆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计、布展、讲解等工作,还在开发档案资源过程中发现了《民国二十六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埋葬处摄影成册》。“档案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珍品’,只有把它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能真正发挥档案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等重要作用。”魏竹容说。
用“匠心”引导“新生代”
多年的“兰台”时光,魏竹容为档案工作付出了心血,她也从一位“转行新人”成长为了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成了年轻同事尊敬的“老师”。
这些年来,魏竹容见证了一代代年轻力量不断奔向“兰台”。为了持续当好“引路人”,她也在不断深入学习,先后完成了《川军抗日将领范绍增》《大竹县历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汇编》《大竹县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汇编》等多部编研成果,并制定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著录规则、全县档案数字化扫描技术规范和质检标准,希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规范,推动全县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最近,在“兰台”耕耘多年的魏竹容又收获了新荣誉:达州市“巴渠工匠”。对于工匠精神,魏竹容认为,不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热爱与责任。
“我以前因为学历原因,有些自卑,但档案馆纯粹的环境让我‘心静’,沉下心来,才能耐住寂寞、直面弱点,默默积累经验,并在工作中获得了认可,让自己此前的‘弱势’变成闪光点,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魏竹容说,新的时代,赋予了档案人新的使命,接下来,她将继续笃行不怠,让档案在赋能智慧政府中发挥作用,同时要把“帮传带”作为重心之一,用“匠心”引导“新生代”,让“档案人”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为国家档案事业作出贡献。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兰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