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兴仁的抽屉里,放着一枚拇指大小的黄杨木图章,上面刻着4个字:“静水深流”。
这是他的座右铭。甄兴仁解释说,他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追求比作“静水深流”。当今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思想观念更新越来越快,必须潜心攻关、静心学习,把功夫用在日常,才能学有所成、学为所用。
甄兴仁是海军航空大学某大队一名高级工程师。35年的军旅生涯,他写下20本保障笔记。翻开这20本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文字数据和各类图表。在他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是对知识整理和加工的过程。
(相关资料图)
谈起这20本笔记的故事,还要追溯到1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时大队刚刚成立,已过不惑之年的甄兴仁,被任命为大队长。他的工作是试验装备和保障飞行训练。在装备列装前,他要带领战友不断摸索装备底数,查找缺陷问题,并向厂家提出改进建议。
这是一项全新任务。接收到第一批装备后,甄兴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又缺少专业保障人才。肩头的责任与压力督促他加紧学习,甄兴仁带领业务骨干自学机械、特设、电子等多个专业课程,并邀请装备生产厂家开展理论授课。
随着知识越学越多,甄兴仁发现记笔记可以显著增强学习效果。于是,他养成了知识整理汇总的好习惯。每晚临睡前,他将一天学习到的知识点,绘制成框架图记在笔记本上。闲暇时,他会拿出笔记反复学、用心悟。不久后,他对装备的原理、性能、构造做到了“一口清”。甄兴仁还定期组织战友开展复盘,将笔记中记录的经验做法分享给大家。
“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成长;记录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本领。”在甄兴仁的带动下,不到1年时间,该大队初步形成保障能力。
“记笔记,看似是‘笨方法’,但往往在关键时候能用得上。”甄兴仁向笔者讲述了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一次演练前夕,某型装备突发故障,官兵们始终找不到问题根源。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甄兴仁突然想到,自己曾摘录过一个类似案例。于是,他马上翻阅笔记,重温那个案例,很快锁定故障位置,并成功排除。“没想到,不起眼的保障笔记,关键时刻解决了大难题。”甄兴仁说。
“这20本笔记案例记录详细,还配有经验体会。每次看完,都有新收获。”官兵们将甄兴仁的笔记称为“百宝书”,常有官兵向甄兴仁借阅学习。
再过几年,甄兴仁就要退休了。他有一个愿望:将20本笔记整理成册,印发给新战友,希望他们努力学习、练强本领,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更好成绩。(■楚佳星 李 姗 姜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