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上战旗红,抗美援朝立头功……”仲夏时节,某野外训练场上,伴着火红的夕阳,空军某部“上甘岭特功八连”的官兵刚刚结束某演练任务,官兵们高唱着连歌凯旋,那面印有“上甘岭特功八连”7个大字的连旗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红。
八连所在单位的官兵都说,一看队伍的精气神就知道是八连准没错,因为八连官兵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脉,那是上甘岭战火硝烟赋予这个红军连队的精神特质。
崇尚英雄,人人争当英雄
(资料图片)
走进“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仿佛置身于血火交迸的时光隧道,八连先辈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被复刻在了荣誉室里,这里也就成了官兵们最常去的地方。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八连官兵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浴血奋战43天,坚守坑道作战14昼夜,创造了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涌现出一级英雄柴云振、二级英雄龙世昌、特等功臣崔含弼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创造了“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英雄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早已成为不朽的丰碑。长期以来,八连始终把学英雄、赞英雄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常态化开展“学英雄、话使命、当先锋”活动,每一名新兵来到八连,都会组织他们开展“寻找班里的英雄活动”,引导官兵感悟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
第一次走进荣誉室内,对于主题雕塑上方“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10个金色大字,八班大学生士兵陈刘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直到他来到“抗美援朝展厅”。
在“抗美援朝展厅”英模谱中,一个个英雄事迹让陈刘圆深受震撼:机枪手赖发均在人枪俱伤的情况下,积攒最后的体力,连人带手雷扑到地堡上,与敌人同归于尽;苗族战士龙世昌在左腿齐膝炸断的情况下,用胸膛死死顶住爆破筒,与地堡一起粉碎在火光中……在这里他也找到了班里的英雄——特等功臣崔含弼。八连接受反击597.9高地任务后,为了缩短冲锋距离,反击前全连要通过1500米纵深的火力封锁区,八班长崔含弼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畏惧,以超人的勇敢和沉着,在封锁区内往返20余次,把全连官兵顺利带入坑道。直到此时陈刘圆才读懂了“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内涵,并暗自下定决心要像英雄一样去冲锋。
然而,现实却给陈刘圆泼了一盆冷水。下连后的第一次体能考核就很不理想,成绩公示栏上“陈刘圆”3个字后面跟着的是一连串刺眼的红,一向要强的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后续的一段时间里,他变得萎靡不振,甚至开始逃避训练。指导员田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安排他到荣誉室“面壁思过”。站在英模谱前,先辈们浴血拼杀的场景再次呈现在眼前。
“崔老班长连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我就这样退缩了吗?”革命先辈英勇冲锋的事迹给了陈刘圆精神的洗礼,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英雄争光,绝不给英雄抹黑。
红色的种子一旦在心底生根发芽,便可激发出无穷的力量。从那以后陈刘圆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主动要求班长给自己制订加练计划,别人休息时他仍在挥汗如雨。经过一段时间苦练,他从同年兵的“吊车尾”逐步进阶为“火车头”。这位加入八连不久的大学生士兵,俨然褪去了稚气,从他身上,战友们仿佛看到了先辈冲锋的样子。
“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变的是流淌在官兵血脉中的英雄基因。”八连指导员田肯介绍,一直以来,连队紧扣兵之初、官之初等关键时刻,通过参观荣誉室、组织入连仪式、开展“寻找班里的英雄”活动等方式,让英雄精神在后来者身上传承,连队人人崇尚英雄、人人争当英雄的氛围异常浓厚。
我在哪里,八连的名片就在哪里
“太能扛了,八连的兵就是不一样!”6月初,该部某预提指挥军士集训队一场战术考核正火热进行,面对高温酷暑、险难课目的极限考验,八连中士梁增顺发扬“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以出色表现赢得战友称赞。
考核结束后,梁增顺轻轻地擦了擦胸口的“90001”荣誉编号,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每一个来到八连的官兵都会在入连仪式上获得独一无二的荣誉编号,它既是八连身份的象征,也是荣誉的象征,戴上它,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八连的一员。
前不久,梁增顺代表八连参加预提指挥军士集训,看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课目,有的同年兵面露难色,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是八连的兵,绝不给八连丢脸!”
反复的踩绳上训练,他手上的茧皮被磨掉一层又一层,鲜血染红了绳子;军事地形学,他挑灯夜战背记理论,把厚厚一摞教材翻得卷起了毛边……拼尽全力地努力只为在集训队将八连的名片擦得更亮。
“因为八连这个身份,别人都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在审视你,这种无形的压力和监督能给自己无穷的动力。”梁增顺说,自己代表的是八连,就必须拿出八连的标准。
一次考核中,梁增顺不慎摔倒磕破了膝盖,裤腿被鲜血染红了一片,可他毫不退缩继续冲锋,最终取得总评第一的好成绩。在跟其他战友分享体会时他坚定地说:“革命先辈连死都不怕,我流这点血又算得了什么,作为八连的一员,字典里就没有‘退缩’这两个字。”
71年前的上甘岭一战,在不足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面对每秒落弹6发的火力密度,八连先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连队3次打光、3次重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连魂,成为一代代八连官兵的精神坐标。
今年年初,上级组织群众性大比武。在“超级战士”项目中,一班副班长张文斌代表八连出战,在最后的武装15公里越野中,身边不断有参赛战友被淘汰,身体严重透支的他心中不停默念:“我是八连的兵,绝对不能倒下!”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冲过终点,两腿一软直接倒在了地上,以绝对优势斩获“超级战士”称号。张文斌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连长,我拿第一了没?”
在这场比武中,八连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内涵。中士张文森为了提升据枪稳定性,在枪管上放弹壳,掉一次加练10分钟,凭借这股韧劲,最终一举斩获“轻机枪战斗小组”项目桂冠;下士任鑫强忍左膝盖受伤带来的疼痛,以惊人毅力实现逆袭,取得“尖兵班比武”项目第一名……
“特功八连”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标签,一旦“贴”上,官兵们就慢慢被塑造成了相同的样子——百折不挠,不可战胜。每一名八连官兵都在用冲锋的姿态践行着八连的连魂,正如八连官兵所说:“我在哪里,八连就在哪里,我是什么样子,八连就是什么样子。”
瞄准打赢,做尖刀上的刀尖
盛夏,某训练场上铁甲轰鸣,硝烟四起,八连一场阵地攻防演练考核激战正酣,面对复杂特情,官兵们密切协同配合,最终将胜利战旗插在“敌”阵地上。
“战斗精神顽强,战术运用得当!”面对考核组的肯定,连长向东总算松了一口气,因为对于八连来说,训练场上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前不久,八连整建制奔赴某陌生地域开展实战化训练,按照上级“入驻既开打”的要求,部队刚到驻训地就组织实弹战术考核,然而由于训练环境不适应,战术运用不够准确,考核成绩并不理想。
“其他单位考得也不怎么样,我们连队还算可以了,毕竟这样的地形大家都还没适应过来。”考核检讨反思会上,个别官兵看到排名靠前的成绩有些沾沾自喜,可向东却眉头紧皱,因为他深知如果不能解决训练场上的不适应,战场上必定吃大亏。
“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战术运用也必须应变而变。”连队党支部一班人感到,只有适应各种不同作战环境,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尖刀利刃。大家集智攻关,针对所在地域特点设置训练课题,不断探索新的战法打法,采集整理该地域的各项作战数据,逐个难题进行破解,训练场上的不适应很快得到解决。
训练无小事,时刻盯着训练难题集智攻关是八连的优良传统,也是连队战斗力建设一直挺立潮头浪尖的制胜密码所在。在上甘岭战役坚守坑道作战期间,为了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八连官兵在坑道临时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展开火线政治攻势和小部队出击方案,提出诱敌暴露、“点名”歼敌等多种战术手段,有效地消灭了敌有生力量。
时代在变,任务在变,但八连官兵瞄准打赢、攻坚克难的冲锋姿态始终未变。近年来,八连立足空降机步连的使命任务,先后上高原、入草原、赴海滩、战丘陵,让部队在不同地域地形、不同战术背景下开展实战化训练,探索解决制约战斗力建设的难题,全域作战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特别是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面对指挥关系、体制编制、使命任务带来的变化,作为首批空降机步连,战斗力建设何去何从?这个大大的问号亟须八连党支部一班人拉直。
“上甘岭战役中,我们连队没有丢失一个阵地,也没有打过一场败仗,如今面对改革强军的大考,必须迎难而上,打赢新时代的‘上甘岭’战役。”支委会上,党支部一班人形成广泛共识。
他们瞄准新的使命任务,将理论探索与训练实践、装备运用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按照空降作战进程,以连贯作业、带敌情背景的方式展开专攻精练,把多个行动“融”在一起训,进一步夯实部队训练基础。同时,结合联演联训任务,积极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不断探索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战法手段,锤炼部队联合制胜能力。
去年秋天,向东带领八连官兵参加某联合演习,官兵们搭乘大型运输机远程机动千余公里,面对陌生地域、陌生“敌情”以及“三无”条件下集群伞降,官兵们如一把尖刀从天而降,直插“敌”心脏,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空降机械化作战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夏澎 成传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