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年人有没有权做“废物”的讨论,说白了就是这些年关于年轻人该不该躺平的讨论的翻版。做“废物”的声音,其实也是倦怠内卷、想要逃避焦虑的情绪发酵。

本月上旬,储殷在社交平台的一场直播中,谈到中年人的生活压力时有感而发。他说:“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我们不希望孩子是废物,是因为他们还有未来,过了35岁以后做废物还是挺舒服的。中年人要安于做个废物,到了老年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废物而心怀惭愧。老了没用就没用了,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资料图】

中年人有没有权做个“废物”?

他劝慰中年人:“别难为自己,别逼自己成功,别困在挫折感里,为自己是个平庸的普通人而耿耿于怀。都是只活一辈子,放过自己。”

这是中国网民前阵子热议的一个话题。我留意到这些讨论,是因为最近的另一则消息:中国网红学者储殷的多个社交账号被短暂禁言。平台禁言的具体原因不明,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储殷太敢说了。

前不久回新加坡,有人问我:“中国年轻人真的在‘躺平’吗?”我笑笑,其实相比新加坡的年轻人,中国年轻人往往更“卷”。朋友不解:“那为什么他们常常说要‘躺平’?”。我回说,可能正因为无法躺平,才只好把“躺平”挂在嘴边。

这样的处境下,中年人厌倦压力和竞争,想要反抗内卷、追求舒适,这与正能量的主旋律不合拍,但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渴望。再听听储殷的说法,好像也就不太刺耳了。只不过在竞争高度激烈的中国社会中,“废化”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奢望,现实面前最终还是得鼓起勇气,多累多“卷”都得忍。

储殷最近一次引发争议,就是关于35岁以后的中年人要不要安于做“废物”、有没有权做“废物”的言论。

此言一出,立刻被送上话题热搜。在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旋律的中国舆论场,这番话听上去很刺耳。有舆论批评,储殷好歹是个有着数百万粉丝的公众人物,还曾经是大学教授,怎能如此消极地鼓吹中年人自我放弃?而且,用“废物”来形容人,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有媒体炮轰,储殷的言论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还有人讥讽,既然当“废物”很舒服,“那为什么你天天这么拼,又是上节目,又是日更小视频?”

他还感慨,中国人这一辈子“太累了,太卷了,太多的人在无效地折腾”,“问问自己,在细微平淡的日子里,能不能找到自在与自洽的幸福?”

储殷在社媒上回应:“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无意义的内卷摧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有权做个废物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抗争也好,安慰也好。仅此而已。”

作为一名频繁游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参加过《奇葩说》等综艺节目的学者,储殷经常因为争议性言论受关注,甚至因被骂而上热搜。例如,他曾建议大城市里没奔头的单身女性早回老家,他也曾为年轻人“躺平”辩护,还建议过了28岁就别读书了。

安于平凡与做个“废物”恐怕不能划上等号,该不该用“废”来形容不折腾的生活状态也值得商榷。但这番话确实击中了中国社会的痛点,说到了很多中年人的心坎上。相较于主流舆论的抨击,社交媒体上认为储殷“话糙理不糙”的大有人在,有人甚至形容,这是“扎心的大实话”。

疫情三年,中国社会遭受一轮轮折腾,更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市场低迷导致就业下降,社会的信心也在低点徘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想要舒适从容地过日子越来越没有盼头,这将是中国执政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须要面对的问题。

同样的,中年人想“废”,又谈何容易?这群处在夹心年龄的中年人,很多是“75后”和“80后”,他们在职场上面对后浪推前浪;在家中又是中流砥柱,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儿女要养育,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上的各种烦恼,与年轻人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有人形容,年轻时身体强壮、身无负担,在水里扑腾几下好歹能浮上水面;人到中年,体力不如以前,身上还背负更多负担,想要不沉下去,该有多艰难。

从颓废绝望的“丧文化”,到不喜不悲的“佛系”;从对抗内卷的“躺平”,再到无欲无求的“废化”,描摹出的是中国成年人对高压生活的厌倦,也折射出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焦虑。这种焦虑当下正在不断放大,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期,蛋糕做大的速度慢下来,竞争必然会更激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