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刚强认为,焦虑情绪是否持续下去,取决于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走势。从乐观角度看,这种情绪可能维持半年至一年;若是不好,持续两三年、四五年都有可能。

孔乙己风潮的兴起,正值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之际。虽然在放宽疫情管控措施后,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年轻人的就业率仍滞后。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5.6%,其中16岁至24岁人口失业率升至18.1%,为去年9月来最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网民因此将“孔乙己的长衫”比作自己的学历,说自己已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意思是放下架子找一份不太注重学历的工作。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虚构人物,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家境穷困潦倒,也缺乏实际技能,只能偷书度日。他始终坚持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因为那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

继躺平和内卷后,“孔乙己文学”在中国青年一代中兴起。他们自比著名文学家鲁迅笔下穷困潦倒却放不下读书人架子的虚构人物孔乙己,透过自嘲来嘲讽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

共青团同一天发表署名为“萧剑”的评论文章,直批“孔乙己文学”是对安分守己寒窗苦读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并不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甘堕落的孔乙己”。

中国多个网络社群平台近期掀起“孔乙己文学”的热潮,不少年轻人形容自己和孔乙己一样拥有学历却不得志,引来不少年轻人的共情。

有中国网民留言写道:“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我慢慢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十年寒窗却比不上三代从商,他们说读书改变命运,之后又告诉我脱下长衫”“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中国经济开始复苏 年轻人就业率仍滞后

受访学者分析,在中国冠病防疫措施放宽后种种经济问题浮现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加剧,而“孔乙己文学”作为一种冷幽默,成了他们自我减压和自嘲的一种体现。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中国放宽疫情管控措施后,原有的经济问题更加显著及严重;加上前景不明朗以及年轻人必须面对的就业现实,都加剧他们的焦虑感。“孔乙己文学”就是反映这种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但文章也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困境,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处境,并强调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受访学者分析,在冠病防疫措施放宽后种种经济问题浮现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加剧,而“孔乙己文学”作为一种冷幽默,成了他们自我减压和自嘲的一种体现。

“孔乙己文学”风潮也引来中国官方关注。官媒央视新闻星期四(16日)发表评论文章,呼吁正视“孔乙己文学”风潮背后的焦虑。文章坦言,“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冲击下,年轻人对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反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