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乡村振兴的调研发现,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存在一些困惑,比如理论学习时间少,对一些系统性、纲领性的文件掌握不到位,导致工作中出现短视性或“一刀切”做法等。
(资料图)
研究建议,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基层干部的期待与困惑,通过促进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基层干部面临的困惑和迷茫还包括,群众高度依赖政府,群众发动有困难,群众参与不积极;年轻干部彷徨,扎根基层难,心理落差大;职业认同有危机,缺乏社会认同,基层心声缺乏表达等。
部分制度设计和政策本身存在模糊性,也给基层干部带来理解和执行的难度。有基层干部反映,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在政府部门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分工模糊和工作交叉的问题。基层干部说,“工作苦不叫压力,协调不同部门以及过程性考核才是压力”。
调研发现,基层干部普遍缺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的领会较慢,这常常导致工作中出现困惑和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系统性、纲领性的文件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工作中出现临时性、短视性或“一刀切”的做法。
这项研究自2021年3月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等五个省的10个村庄开展,围绕“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的主题,共完成农民问卷529份,完成对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访谈154份。研究成果《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调研还发现,政策执行限制多,工作目标有偏差,路径依赖创新难。调研指出,基层干部往往缺乏自主性,存在唯指标论、唯过程论的倾向。另一方面,严厉的问责机制也倒逼执行政策简单化,“一刀切”虽然饱受诟病,但也意味着不会犯错误,这就必然限制了探索和创新。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指出,基层干部的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是理论学习时间少,政策存在模糊性,理解执行不到位。
研究还建议,政策执行应给基层留下一定空间,建立更加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资源配置应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给基层提供更多支持等。
同时,资源配置倒挂,人财权缺乏,基础管理缺乏支撑,也是基层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研也发现,督导考核频繁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考核本身反而成为了基层工作的核心目标,而且问责压力大,一票否决的事项过多过杂,属地管理与维稳政策导致畸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