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一个真实的英模人物面前,创作者时常会有无力之感。因其存在,因其鲜活,因其难以全面触达。如果人物以生命的终结将一生的华彩部分推向了高潮段落,却戛然而止,我们该如何去书写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并塑造出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个课题始终是创作者无法绕开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戏剧作品要为观众提供空间。创作者的判断与价值观认知,会准确传递给观众。观众的认可是作品的归宿。而创作者的追求与倾向也在作品中显现无遗。新闻报道在讲述人物事迹的时候更加充分、快捷、客观、冲击力大,戏剧作品在这一层面上无法超越,只 有通过创作者选择、提炼、加工后的个性化创造和展示,作品才能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戏剧作品中最重要的并非事件的猛烈曲折,而是人物的内心、成长,人在时代变化发展中的心灵撞击,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信念,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走进观众的内心。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去创作,戏剧才会发光。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这部作品在突破中寻求出路,以饱满的激情和快节奏的推进,重场渲染,将主人公的一生线索清晰地展现出来。

1979年4月出生的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我国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的边境线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部队的经历使他得到历练,复员后接过祖父、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曾多次荣获国家和新疆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年仅41岁。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一个笔者的同龄人奋不顾身纵深跳入彻骨严寒的冰窟,这样的事例长久以来在教科书上力透纸背。演出时,主人公的父亲、兄弟、妻儿在舞台上许多唤起美好、伤感、痛楚回忆段落的演出时刻,泪洒当场,观众也情难自控。这首先来自生活真实的前提。这是创作者先天可以依傍的优势,当然也并没有成为主创懈怠的理由。他们尝试从爱与生死起步,放大主人公一生中的重点段落,再尝试进一步扩充。

全剧是传记式写法,而并非传奇式讲述,其分为五个章节,清晰地记述了主人公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与青梅竹马的玩伴一起长大,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父辈交到手中的一脉相承,热爱祖国、忠勇赤诚。他在守护国门的每一天中都随时准备救助他人。他是当代青年楷模,灵魂高贵,一尘不染,清澈纯粹。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青年的热血奔涌,再到成为一个坚毅的汉子,在风雪艰难中历练为一名勇士,最终成为一只在帕米尔高原上空永远高翔的雄鹰,个人成长脉络明确,人物逻辑清楚,可亲、可敬、可感。开场不同成长阶段的主人公相继出现,在结尾处再度浮现。或化作少年仍绕母亲膝下嬉戏,或一身戎装从背后轻轻拥抱父亲,或与爱人深情相拥,或挽住一双儿女慈爱温柔,首尾呼应,情感冲击力强大。尤以多媒体补充还原一家人与主人公在天安门的合影全家福,戏剧以舞台弥补了生活中的深深遗憾——主人公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在他伸手救助别人家的孩子的那一瞬间,注定成为家人永远的伤痛——此时此刻这个团圆让人心碎,又更见珍贵。

对于典型人物的创作,对时代中人的展现,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最好书写。以小见大,从一朵花见到满园春色。写拉齐尼·巴依卡,何尝不是写所有在当代的各个岗位无声奉献的平凡英雄群体呢?这样的创作动机,寻求到人物与时代相互映照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令观众深思: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毫不犹豫冲上去么?而此前的成长,如与风雪博弈、送给养、救战友,一切都指向、导向了他生命最终的高音。作者强化了边境的艰苦环境、周边物资紧缺等危机对人物带来的压力,父亲的严格、母亲的慈爱、妻儿的无条件信任是来自家庭的作用力,成就了主人公坚毅果敢的奉献。如果主人公内心的交战在戏里能够有所呈现,着手进一步开掘他的心灵空间,写出人物的多个侧面,给人物增加更多色彩,使其成为丰富的、有变化的、多维的个体,相信全剧在创作上将更上一个台阶。

全剧歌舞段落精彩利落,浓郁的新疆风情和流行元素交融,音乐部分动人美好、朗朗上口,以主人公生前最喜爱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进一步延展为《花儿为什么更加红》,乐句深情低唱,深深印在观众脑海,并一一送别他们离场,戏剧的效应在情境、情感中延伸到剧场之外,为这一台激荡青春、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作品做了注脚。

面对这样一部饱蘸情感的主旋律作品,原本应该理性至上的评论者甚至也不愿意去过多挑剔。应该说,来自原型的伟大人格力量和美好的艺术创造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和情感冲击,其表现出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也已经真正使之做到了无愧于舞台、无愧于观众、无愧于时代。

(作者:林蔚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剧本》杂志主编、一级编剧 编辑: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