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学院(Energy Studies Institute,简称ESI)的一份报告,影子价格是最多企业采用的内部碳定价形式。2020年的数据显示,50.8%进行内部碳定价的企业采用影子价格,采用隐含价格和碳税费的企业则分别占19.3%和15%。
碳税费是对超额碳排放量征收的实际费用,影子价格和隐含价格则没有实际金钱交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低碳时代来临,许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企业进行内部碳定价,用于对相关业务做决策。
毕马威(KPMG)环境、社会及管治服务合伙人霍淑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由于企业面对环保转型以及把气候影响纳入各层级决策的压力加大,因此进行内部碳定价将日益重要。
调查:五年来多八成企业实行碳定价
延伸阅读
记录及核算企业碳信用 环境局本周为国际碳信用注册处招标 傅海燕:碳税收入将用于 加速去碳化和绿色转型一些公司要求部门支付涉碳排放活动费用
隐含价格则是企业对遵循减碳条例或达成能源目标的预估成本,可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由于许多国家还未实行碳定价,若这些国家的企业率先进行内部碳定价,就可在政府落实碳定价之后占有优势,因为内部运作已更符合政府的环保标准。
霍淑菁说,影子价格最受企业欢迎。一些率先进行内部碳定价的企业每年都会计算公司减少的碳排放量成本或内部碳税,尤其是同碳排放事项或商务旅游有关的成本,然后要求涉及这些活动的部门支付这笔费用。
根据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在2021年公布的调查报告,在受访的全球6000家企业当中,已进行内部碳定价或计划实行碳定价的企业比五年前多出80%,其中有将近350家企业属于全球500强之列。它们包括美国电脑业巨头微软(Microsoft)、丹麦能源公司沃旭能源(Ørsted)和日本电器公司三菱(Mitsubishi)。
企业内部定价主要分成碳税费、影子价格(shadow price)和隐含价格(implicit price)。
影子价格是虚构的定价,碳成本并没有实际产生。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纳入影子价格,以了解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内部碳定价也是一种重新分配资金的有效方法,用于可支持环保目标的技术或新商业模式。”
所谓的企业内部碳定价(Corporate Internal Carbon Pricing,简称ICP)指的是企业自发地对公司的碳排放量定下一个明确的价格。公司在计划业务项目或对投资进行评估时,会把根据碳定价计算出的费用考虑在内,通过这个方法减少碳排放量。这也有助推动研发更低碳的生产流程与技术或调整内部运作程序,帮助企业转型。
以毕马威为例,公司设定底价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15美元(约20新元)的内部碳定价,旗下的每家公司都须选择一个适合各自减排目标和当地市场情况的碳定价。碳定价预料会随着市场发展而上涨,才能准确并适当地反应出气候变化对业务的真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