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尹东红 陈倩倩
(资料图)
“这棵树30%的幼苗芽口发芽了,可以去除薄膜。”近日,气温回升,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橘园,树上橘花飘香,树下绿肥似毯。
站在一棵嫁接成活的柑橘树前,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焦国柱一边示范操作,一边给“90后”新手周婷传授嫁接后水肥管理、脱膜、病虫害防治等秘诀。
今年59岁的焦国柱有28年党龄,6月28日将是他退休的日子。和柑橘打交道36年,“站好最后一班岗”是他最朴实的表白。
在焦国柱的童年记忆中,家乡旧县坪有一棵高数十米、树冠覆盖面积近半亩的古老香柑树,树干两个小孩可环抱,每年可采1000余公斤果子。果子虽有柑橘清香,却酸涩多籽。那时,“吃一口香甜可口的柑橘”成了焦国柱的梦。
1987年,焦国柱入职原巴东县特产局,成为一名农民技术员。白天扎根果园传授技术,夜晚伏在灯下看书补课,焦国柱6年时间写完30多个笔记本,换来了自修大学专科、本科文凭。凭着干劲和闯劲,焦国柱转岗到东瀼口镇特产站,一头扎进国有柑橘场提档升级中。
原红花岭镇办柑橘场500亩果园长期处于低产状态,焦国柱很快找到“多劳少果”的根源:管护技术缺位、标准不一。700多个日子里,焦国柱想了很多好办法:将老品种橘树高接换种,嫁接脐橙新品枝芽,制定农药喷洒、肥料施用时间、剂量标准,把技术课、示范课开到橘林。
国有柑橘场从“烂摊子”变成“高产田”,焦国柱将视线转向雷家坪柑橘主产区,手把手培育32名柑橘技术员,由东瀼口镇农业服务中心授予“柑橘嫁接手”称号。32名嫁接手奔赴橘园,将老香柑、鹅卵柑等嫁接换种成脐橙,单价涨了六七倍,产量翻番。
200余户农户在800亩升级版橘园中找到了“靠山”。
焦国柱没有停歇,在柑橘树立体空间利用上动起心思,琢磨出一条“园中生果、果下种菜、菜可养猪、粪变沼气、沼渣回田”的“果-菜-猪-沼”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实现效益、生态双丰收。针对库岸坡地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他探索出“山上建园、园中建池、池边种绿”的实践路子。目前,雷家坪橘园中间建成122口水池,再由水管串联每棵橘树,树下还种上百喜草,可保湿、保墒,还可回田变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年12月,焦国柱参与攻关的《三峡库区柑橘品种更新和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和柑橘打交道36年,焦国柱指导橘农做好3件事: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橘农一心扑在改土、改肥、改种“三改”行动中。
“土地是忠实的,你付出多少,它就会回报多少。”焦国柱盼来了“希望的田野”:绿竹筏村柑橘面积从不足1000亩递增至5000亩,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科学管护取代了传统粗放模式;旧县坪村300亩橘园坡改梯,高标准建园注入“催长剂”,低产变高产。
如今,俯瞰长江北岸的东瀼口镇,江中绿水和岸上绿园平行分布,16个村(社区)仅剩牛洞坪村、张家坡村高海拔地区柑橘空白,全镇柑橘基地面积2.8万亩,产值过亿元,柑橘产业、“雷家坪椪柑”区域品牌成为耀眼的金名片。
退休日子一天天临近,焦国柱不肯怠慢每分每秒,一心扑在柑橘生态栽培、网络销售、机械运输上,只为家乡“四季有绿叶、天天有鲜果”的柑橘版图有成色、有分量。
“种橘树和养儿女一样,老了有依靠!”焦国柱将橘农们的质朴感言当作退休前最暖心的颁奖词。焦国柱也道出了小心愿:退休后回家和妻子陈容一起打理橘园,不再做缺位的丈夫,过几年小家庭生活。
“只要橘农有需要,我仍会上门送技解难!”焦国柱表示,退休不退岗,“夕阳红”将和“柑橘红”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