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快到了,“笛二代”们作为竹笛制作、销售的主力军,他们忙着给线上店铺备货发货,工厂里的工人有的在用机器烤竹,有的在开孔校音,有的在做最后的封装发售,忙得不亦乐乎。

“笛二代”们把以线下为主的竹笛生意慢慢做到了线上,传统的行业也跟着线上的双十一变得“时髦”起来。“今年备了3万多把,进了京东的仓,先在抖音上预热一波。”竹笛工艺传承人代表施飞云告诉记者。

正如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中所展现的那样,在古典文化中,用笛子吹一曲《阳关曲》《折柳曲》表达了羁旅在外之人的思乡之情。在浙江杭州,这群热爱笛文化的,回乡创业的“笛二代”齐聚余杭中泰紫荆村,在大学毕业后,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笛文化的传播中去。

“笛二代”毕业后返乡创业

手工竹笛远销海外

作为“年轻一辈”的传承人施飞云,2012年,他从浙江工商大学毕业后就成立了两个天猫旗舰店,将竹笛远销国外。自家的“施飞云竹笛”,每年能手工生产竹笛2万支左右,年产值能达到300多万。

“店内的顾客大多是慕名而来,喜欢的顾客一次购买20只,因为每只笛子的音色都不一样,很多客户都是买回去收藏的。这几年通过直播可以广开销路,今年快手我们店一整年总销量4678件,销售总额比去年多30%。”对于这样的结果,施飞云很欣慰。

在中泰紫荆村像施飞云一样,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90后笛二代”还有不少。“我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消费者,有人搭建了竹笛互动分享平台、有人开发竹笛文化创意衍生品、有人在网上直播竹笛演奏、有人在培训机构开课教学,我选择了‘直播带货+非遗’来生存的,笛膜、笛套、笛子配饰等周边产品卖得也很好。”施飞云一边烤竹,一边向记者介绍村子里的竹笛制作工艺,一把笛子要从选料、烤竹、划线定调、接铜、开孔、调音、美工、再校音,经历制作流程,最后验收包装。

一把笛子吹上月球

紫荆村竹笛展示馆落成

“去年,中泰竹笛还搭乘神舟十二、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上了太空。紫荆村在历届村委的努力下,通过几辈子人的发展,从30多年前的小山村,蜕变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从种竹、养竹、砍竹再到制笛、售笛,通过封山育林、送年轻人到上海学习,再到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合办联营厂,形成了一条配套齐全的竹笛产业链。目前,有160多家竹笛生产加工企业,60多家淘宝店铺,培养电商从业人员200多人,年产竹笛450余万支,年总产值达3.4亿。”中泰街道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传播紫荆竹笛文化,发展紫荆竹笛产业,实施紫荆农文旅融合发展,2021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紫荆村开始了中国竹笛第一村建设,2021年底中泰竹笛展示馆在紫荆村落成,馆里有中国竹笛历史、竹笛制作技艺、笛箫音律、各种竹制乐器的展示以及紫荆制笛大师和紫荆村举办竹笛相关活动的介绍,成列有从新石器时代骨笛到现代笛箫的各种竹乐器,比如尺八、印度笛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有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余杭区级非遗传承人3名,经认定的余杭区竹笛制作“土专家”3名。在“笛二代”的传承与推动下,竹笛文化一定会振兴乡村经济,产业化推动区域共同富裕。“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个产业。”鲍明远书记补充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