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大道至简”,西方人也提倡一种“极简精神”,由此可见,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东西方都认为,“敢于舍弃”是比“无限获取”,更高一等的境界。而我们今天请来的这位对谈嘉宾,Coach Jade(VLM学院合伙人),就是难得的一位能够坚持内心,把人生“化繁为简”的“高人”。
Jade毕业于全美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担任过MBA招生面试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兼首席咨询师,此外还拥有着20多年的高管经验,目前任职VLM学院(合伙人),担任Life Coach一职,总之,翻开Jade的履历,你会发现,不论从学业到职场,都是“商业精英”中的“高配”,可谓是光辉夺目,令人艳羡不已。
年轻的Jade也一度对这些“辉煌战绩”引以为耀,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Jade渐渐发现,这些“外在光鲜”不过是给别人看的,并非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所以一个人要想真正发挥自我潜能,完成自我实现,就必须放下“光环”,带着一种“空杯”心态去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成功?
于是,Jade毅然放弃了“商业强人”的“开挂人生”,转型成为她真正擅长和热爱的Life Coach即“人生教练”。
那么,为什么在别人都向着市场、商业“激流勇进”的时候,Jade要回归教育,选择另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呢?她又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自我的探索,职业的转型,以及对人生的重新选择和规划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对谈Coach Jade,听听她对“个人成长与教育观”的一些独家看法。
Coach Jade(VLM学院合伙人)
话题一:追赶“出国潮”:千禧年前后,选择赴美留学
主持人:Hello Jade,很高兴能邀请到你来到本期节目。刚才我们已经简单跟大家分享了你这些年来的从业经历,从国内到国外,从商业高管到清华大学的首席咨询师,如今又成为了VLM学院的合伙人,担任Life Coach……您的职业生涯可谓是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了变动和挑战啊!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您这份敢于主动寻求变化的勇气,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
Jade:主持人好,我也很开心能够参加这个节目,跟大家做一些学业、职场和人生规划方面的分享。
您提到我的这个职业生涯“很能折腾”啊,确实是这样,我觉得这主要跟我的性格有关,因为我本身就是典型的“外倾型”性格,就是我一定要走出去,跟人相处,跟这个社会交流,把整个人的能量释放出去,我才觉得很享受。所以可能别人觉得挺困难、挺挑战的一个事,反而能激发我的兴趣和斗志。
就比如说我去美国留学这个事吧,那会儿大概是2000年,我当时差不多工作6年了,在国内一家头部招聘公司,职位也做到了市场总监和上海大区销售经理这个位置,应该说是事业发展的还算不错了吧,周围人也都都夸你年轻有为啊,但我自己却总觉得不满足,感觉整个人有点处于停滞状态了,就没往上走。然后那会儿正好是赶上“出国热潮”,我就想着,要不走出去看看呢?你不能总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自我感觉良好吧,你得走向国际,才能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在你所在的行业当中的真实位置。
主持人: 你好清醒啊,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在事业不顺的时候才会寻求转变,可你却能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开始有危机意识和国际视野,这一点真的很让人佩服。
Jade:(笑)没什么值得佩服的,其实我当时放弃高薪职位,出国读MBA,也是有很多现实考虑的。你也知道我当时读是美国杜克大学的商学院,这个商学院的MBA,一度是超过哈佛和芝加哥大学的商学院排名,位居美国商学院首位的。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倒挂”很厉害,我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当时杜克大学商学院毕业后的平均工资,我留在美国拿到的薪水,应该是国内的5-10倍吧。所以我当时就想着,既然我都出去了,还读了名校,那我就肯定要留在美国拿高薪,就没想过再回国。想想那会儿我也挺疯的,把车都卖了,衣服也送人了,自信满满地要在美国站稳脚跟。
话题二:美国留学生活:名校MBA,究竟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主持人:结果呢?出国后的经历,是符合了你预想的憧憬呢?还是跟预期有一定的落差呢?
Jade:落差太大啦,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笑)
一个是没想到读书竟然比工作还累!我们那会儿每晚睡5个小时都算多的,很多时候都是通宵学习,压力真的太大了。再加上刚到美国,没有朋友,生活上也是各种艰难吧,什么都需要重新适应,所以留学的头半年,真是过的极度痛苦,都想打退堂鼓了。不过好在我本身还是那种特别“敢闯”的性格,就遇到困难就解决,就完了,不会说特别“怕事”,所以咬咬牙也就熬过去了。
主持人:那你当时为什么要克服这么大的困难去读这个MBA呢?仅仅是为了给事业助力呢?还是有别的更多的考虑呢?
Jade:就像我刚才说的,本来我想的是读了一个名校的MBA,可以帮助我以后在管理这个行业里走得更高,但真正去了美国,回归校园读书之后呢,我觉得我收获最多的,反而不是这个学位的光环,而是这段难得的,能够在校园里安静读书,能够好好跟自己相处的时间。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还是觉得读MBA这两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让我有时间停下来去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应该开始做什么样的事业。
我原来一直认为,高管是事业成功的典范,可当我读了MBA之后才发现,它带给我的真实的生活状态,永远是巨大的压力和无穷无尽的事务,而真正的生活却被压缩成很小的一部分。我们那会儿就已经买了那种管理时间的设备,要把你的时间每天按小时、甚至按分钟去计算,否则你根本就做不完所有的事。我当时体验了这种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我才发现,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虽然看起来很光鲜,但我自己一点都不快乐。那段时间,让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刻,反而是发生在学业和职场之外的,比如每天在出租屋里做完功课,对着窗外的自然风光,独自放空,真正让身心都慢下来,跟自己好好相处的时刻,真的是至今回想起来都还觉得很难忘。
所以那时候我才顿悟,其实我可能更享受这种田园式的慢生活,可以在工作之余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说,正是这个时候的一个自我发现,直接影响了我十年后的人生规划,比如移民啊,离开商业,投身到教育啊,等等。所以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时光,我觉得这种自我发现,它可能比所谓的名校光环和读书本身,更有价值。
话题三:毕业选择:究竟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重头再来”?
主持人:所以你是因为不适应美国的这种快节奏生活,才改变初衷,又选择了回国吗?
Jade:怎么说呢,在第一年找完实习,求职探索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美国这些商学院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其实绝大多数就相当于技术工人吧,大部分人出去做的都是分析师或者管信息、管项目,都不是跟人直接沟通的工作,而我在国内已经经历了国企、外企到直接管理分公司这些过程,现在在美国如果又要从头做起,我就觉得自己是在倒退。可是在美国这个社会呢,你作为一个外国移民,要是一上来就做销售或者是市场这种跟人或者文化交集非常大的工作,这个难度又太高了,所以你看大部分留学生或者亚裔从事analyst的居多,就是因为人际关系简单。总之呢,当时美国的就业环境跟我最初预想的不太一样,我就觉得还不如回国发展。
当然,另一方面还有家庭原因,父母当时年纪渐渐大了,我毕业那年又正好是2003年,赶上国内闹“非典”,我就很担心家里人,所以综合了职业上的和亲情上的这种种考量吧,一毕业我就毅然决然地回国了,一点留恋都没有!
说到这我要顺带分享一个有意思的经历,因为当时闹“非典”嘛,回国的航班上几乎都是空的,所以我当时就感觉自己是“包机”“躺着”就回国啦!(笑)
主持人:(笑)你还真是挺“敢”啊,也不害怕病毒,也不担心未来,就整个人总是很松弛、很乐观的一个心态。不过你当时也算是时隔两年,重回职场,就没有什么焦虑和顾虑吗?
Jade:说真的,刚回国的时候我还真是挺有优越感的,心想着“我可是名校海归啊”,肯定很多公司抢着要我,但等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好像也没什么人来主动找我啊,我还是得自己去job market上面去找,然后还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你想我已经读完MBA了,要还是跟以前做一样的工作,就感觉亏了,所以当时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市场上观望,结果就从“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到后来慢慢又得给自己重新定位了。
举个例子吧,当时正好一家名企吧,他们要招市场负责人,跟它们的CEO聊完之后呢,他们给到我的这个岗位和薪资,大概是跟我出国之前的一样。这时候我就有点心理失衡了,就觉得自己这两年的名校好像是白读了。
但现在回过头来想,当时那个心态是不太对的,就眼界还是太窄了,就只看到表面上的一些利益,没有想到更深层的东西。你觉得你读了两年书,你增值了,但在雇主那边看来,你这两年没工作,你的工作经验没有任何增值,它不会现在就为你的学历买单。所以你要加薪,就得接受这个现实,还是要通过做事情,拿出真业绩,让人家看到你这个学历的价值,这时候才有资格跟老板谈高薪。
所以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跟那位CEO商定了一个“工资+奖金”的薪资方案,就是如果我完成了这个业绩,就能拿到一笔比工资还高的奖金。他当时觉得我肯定是拿不到的,但实际上我第一年就拿到了这个奖金,所以说,我这个回国后的这个求职经历,虽然坎坷一点,但回国第一年拿到的薪资还是比之前翻番了,也算是达到了心理预期。
Coach Jade(VLM学院合伙人)
话题四:移民加拿大:走出“象牙塔”,迎接新变化
主持人:那为什么在国内干得好好的,后来又离开中国了呢?
Jade:在国内呆了大概十几年吧,这段时间还在几家公司担任过高管,也自己创了业,几乎把想做的都尝试过了,这个时候我的心态开始有了一个变化,就对待事业,我不那么在乎外在的成功,或者是薪资的高低了,我开始想要遵循内心,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事。所以出国前我的最后一份工作,不是外企高管,也不是老板,而是回归到了高校里,就是去到清华大学,去帮学生做职业发展这块的指导。我是真的挺热爱这份工作的,节奏也不快,每天跟学生在一起也非常开心,所以虽然薪水比之前少了,但是觉得要是能在这里就一直干到退休,也挺好的。不过后来又经历了一些家庭上的变故,促使我改变了最初的决定。
第一个是我的父母先后患癌症去世了,这个事对我打击挺大的,我就开始重新思考当下生活的环境是不是对身体健康会有不好的影响。
第二个是对教育上的思考。当时我的孩子正好在清华上小学,我就看到,即便是在这个全国顶尖的学校里,即便才上小学,孩子们就已经开始要会面临很多隐形的残酷竞争。
所以就是这两个事,健康+教育,促使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移民加拿大。
主持人:那到了加拿大以后,又需要再一次重新定位,所以说当你已经经过几次重新定位之后,再一次面对一个新环境,重新开始,你是觉得已经完全得心应手了呢?还是仍然充满了挑战?
Jade:每次都充满挑战,就是挑战的内容不一样而已!不过我们这次移民并不是一时冲动,在行动之前我和家里人经过了反复论证: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出去?出去的理由是不是真正是内心想要的?如果想不明白这个事,就先别动。
比如一开始我想移民,其实是出于一种逃避心态,就觉得只要离开北京,一切都能好起来。但后来我慢慢悟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如果在一个地方过不好,恐怕你在另一个地方也过不好。
就是说,其实你自己的状态才是决定你生活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你所在的城市和环境,都是次要因素。如果你能学会看到一个地方的好处,你在哪都能过得好。反之亦然。所以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我移民加拿大之后,就很快度过“不适应期”。
主持人:那你到加拿大之后,是怎么快速适应新环境,以及完成又一次职业转变的呢?
Jade: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觉得适应新环境这件事,最重要的是你首先搞清楚,这种“不适感”是你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比如说加拿大,既然我已经在内心很明确了,要在这里定居,那么我现在要做的就不是挑剔周围的环境和人,而是应该反思我自己。比如我是不是应该主动走出去,主动去交朋友,去跟这个社会建立连接呢?因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去不同的教会就能遇到当地各种各样的人,大家很容易就会讲到自己生活很核心、很本质的东西,慢慢的我就感觉到,这些分享其实是跨文化、跨种族的、跨语言的,所以当你放下很多“执念”,大家都回归到“人”的本质上去建立深层连接,就会发现其实在加拿大交朋友也不难,跟当地的社区、文化,也是很自然而然就完成了这个融合的过程。
再说到我现在从事的这个career coach的工作,也跟我这段自我融入的经历有关,就是因为我在与各种人建立连接的过程中,收获了巨大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我发现,只要是我能影响到别人的生命,只要我在做case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我是很鲜活的,所以我真正喜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这个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所以我就选择了成为一名career coach,以及现在的Life Coach。他们的专注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帮助别人成功,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就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业。
此外,促使我要坚持做这份职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我在去辅导别人的过程中,我发现当一个人心情非常不愉悦,比如工作的压力,或者长期处于自我压抑状态的时候,是真的会影响身体健康的。但很多人呢,他因为陷入了外界和自身的一个“枷锁”里,会变得很困惑,很迷茫,自己走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比较有阅历和经验的人,引导他们从这个困境里走出来。所以说,正是出于这种“双向的需求”吧,让我坚持完成了这个职业转型。
话题五:Coach Jade的教育观:职业不分高低,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主持人:但我在这里有一个疑问啊,比如说一个非常优秀的名校学霸,他会觉得如果我不从事一个行业顶尖的、收入最高的、最光鲜亮丽的职业,他的价值就被埋没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觉得他对这种“体面工作”的选择,是不是也是在合理追求个人价值呢?
Jade:这里头我觉得是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你说的这个是别人看到你进了一个顶尖的行业,或者拿到了一个高薪工资,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价值最大化了,对吧,但事实上,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代表的价值,未必是你真正的价值,或者你真正想要实现的价值。在我看了这么多年成百上千人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之后,我发现,你自己在一个地方的体会和别人看你,很多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假设你进了顶级的企业,比如谷歌,很多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光鲜和满足感,他所在的那个岗位如果做的事并不能让他愉悦或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话,他体会到的可能会是一种很被压制的感觉,可能看不到未来。他可能工作了五年、十年就看大了自己三十年后退休的样子,很多人其实是并不满足这种状态的。
另外,咱们要从收入和回报的角度去看这个职业选择的话,我也不认为选择一个你真正热爱但不起眼的行业,就一定比选择一份光鲜亮丽的行业收入会少。
比如我经常给学员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家政行业,很多人可能瞧不上,但根据身边人的真实反馈,就是如果你在这个行业做到顶尖,那很多有钱的雇主抢你都抢不到,那么你这位“金牌保姆”的收入真的比很多白领还要高。
再比如,在国外很多人不爱读书,就喜欢动手,他们就会选择成为“管子工”。在加拿大管子工是一份很高薪的一个职业,当然他们的工作也很辛苦,但我认识的管子工有做到七十多岁的,而且他以此为乐,收入也一点不比我们差,我觉得这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是要比“别人看起来你很光鲜”的那种价值实现,更有意义。
主持人:不过你也知道,不光是在我们国内,就是在亚洲人的这个圈子里,大家也总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像你只有做这个管理层啊,或者是去做教授啊,才是值得尊重的行业,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呢?
Jade:对对,这个是有大环境的差异,但是我认识不少华人,出了国之后就从白领一下转到蓝领了,因为他换了一个圈子,他的价值观改变了,他不再觉得做蓝领是一件羞耻的事,他觉得挺开心的,然后自己做得状态也很好,收入也不低,跟白领都住在一个社区,大家之间也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工作的性质不同罢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压力,或者社会的机制能够正常地去回馈这些体力劳动的付出,我觉得下一代人就能逐渐完成一个思想上的转变吧。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父母,或者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做的就是,给孩子尽量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让他能够有机会探索自己,成为他真正“本我”的那个样子,就是一个成功。
VLM学院--专注世界名校申请,学费30万+
话题六:加入VLM学院,希望在一个更大的平台,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本我”
主持人:说到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我听说你最近也正在职业上尝试一些新的开拓,比如加入VLM学院,担任学生的Life Coach,这跟你以往帮大学生做职业规划,有什么不同吗?在这个新的平台,你有新的收获吗?
Jade:说到加入VLM学院担任Life Coach这个事,我还真有不少话要说。先说触发点吧,其实还是刚才聊到的教育观差异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了解都是非常流于表面的,好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和生活,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展现自己,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父母也很难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父母自己就没有走过自我探索的这条路,所以他怎么有可能去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去完成自我探索的过程呢?
再说回到留学这个事,很多父母的想法就是,要给孩子找一条“捷径”,让他们去读名校,拿到光鲜的学历,未来人生通往一条光明大道,但问题是,在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喜好、特长的情况下,你替他安排的人生,真的是他想要的吗?或者说,真的是你以为的,对他最好的吗?
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学员就跟我表达过,她压根就不喜欢父母替他申请的学校和专业,她感觉很痛苦,但她又是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大的女孩,就觉得“不听老人言”肯定要吃亏的,所以她的情感和理性就开始打架了,那段时间她就变得很迷茫,很沮丧。后来我跟她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我发现了她这个深层的顾虑,就是一方面觉得父母说得是对的,一方面又不想违背本心,然后我就问她:你怎么就确定父母的话一定是对的呢?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快,行业变迁的速度跟你父母的那个年代,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觉得他们的意见真的那么重要吗?换句话说,他们能预测到十年后,甚至五年后,你所在的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动吗?所以通过我的这个引导,就帮助这个学生打破了“父母是全知全能”的这个“偶像”形象,我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让她看清楚了,你父母所谓的“万能经验”,其实也就是来自于他有限的人生和他有限的工作经历,而且他们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根本不适用于现代,更别说是未来了,所以你就算很听话,自以为走上了他们给你安排好的“捷径”,也未必就能够保证未来一片坦途。如果是这样,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热爱,选择你真正想要做的事呢?所以这名学员后来就慢慢想通了,她就在我的帮助下,成功去了更适合她的康奈尔大学,而没有听父母的安排,非要去哈佛或者芝加哥大学。
总之,我发现,通过帮学生做Life Coach,从这种一点一滴的接触、沟通、引导,观念的渗透,到看着学员们一步步走出内心的桎梏,发现真正的自我,找到他们真正热爱的和擅长的事情,接着再“合力”去帮他们实现梦想,这一整个过程下来,真的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在这里还要插入一条我的教育理念,我是不赞成父母替孩子规划好人生,让孩子只能像木偶一样被操控的,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拥有选择的自由,所以我希望这些留学生,不是只为了拿一个名校的offer才找到我,让我把帮他们把履历做漂亮啊,教他们一些“必过”的技巧啊,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雕虫小技”,可能得意一时,但对你今后的整个人生是意义不大的。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加入VLM学院的原因,我跟VLM学院的创始人Ryan在教育上的理念非常契合。VLM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是:长期,成长,陪伴,他们是真的在替孩子的人生负责,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送进美国名校就万事大吉。正因为教育理念上很契合,所以我在VLM学院的工作也很开心,收获也非常多。你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应该还是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吧。这里同事都跟我一样,对教育有热情,有理想,这里的学员也都很有想法和个性,跟他们聊天和相处,甚至帮他们解决麻烦的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能量的补充,和自己我提升。所以,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和我们能看到的在每一位学员身上发生的真切的改变,都让我坚信,未来的教育,应该会变得更好。我们不能向“包办式”教育妥协,我始终坚信那句话:没折腾过、没走过弯路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你只要摔倒过,受伤过,再自己爬起来,这时候才具有真正的能力,去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行业变迁,才能成为你真正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主持人:好的,感谢Jade今天的分享,通过你的经历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卸下光环,化繁为简的人生,可以过得多么充实、愉悦和满足。期待看到你帮助更多学生找到人生定位,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Jade一样,活出真正的自己,过上真正的“向往的生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